农产品未达到冷链流通要求
目前农产品在运输过程缺乏统一的包装和物流形态,在农产品采收阶段大多未进行遇冷处理,初级加工阶段没有相应的低温制冷环境,物流节点的装卸过程大多也是在常温环境中进行,装卸时间和装卸方式也未做到标准化控制,很难做到物流节点的低温无缝衔接。农产品运输存在诸多断链环节,企业难以保证从产地到餐桌具备完整的冷链流通状态。
基础设施不完善
一是在生产环节,产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较少部分拥有专业的、标准化的果蔬采后预冷、分级、包装生产设施,加工出来的产品包装落后,缺少严格标准的果品分级,产品附加值低。
二是在流通阶段,专业化的冷藏车数量较少,温度控制也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难以提供品质化的服务。
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缓慢
目前各农产品大省上规模的冷链物流企业较少,且分布零散,供求失衡,提供服务较为单一。
农产品冷链中信息化程度低
多数农产品物流企业缺少自动化信息网络,在仓储、运输、配送各环节仍然以人工为主,不能优化调度,合理配置资源。
设立产地标准化果蔬加工中心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冷链技术,在农产品源产地设立标准化的低温环境下的果蔬分选线,并通过冷链物流信息化技术,配合社会化冷链运输资源,打造果蔬产地到销地城市的冷链干线运输服务,配合销地城市的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形成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保证全程不断链。并且根据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在销地城市的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进行技术改造,设计针对不同品种的水果蔬菜的多样化服务方案,如针对销售渠道的小分量水果分装,贴条码标签;针对香蕉、芒果等后熟性水果设置催熟库等服务。
产品在加工过程的温度控制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10℃~15℃的低温空调系统有助于减少加工过程中的细菌和微生物滋生,提高农产品质量。而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说,采后预冷处理和标准化包装对于获取出口企业资质和达到出口质量标准尤为重要。
建立从果蔬原产地开始的农产品冷链运输线路
全国低温配送中心,低温转运+低温配送,全程冷链不断链
全国分仓体系
欧美发达国家,果蔬类产品无论是进入到商超体系还是批发市场,均在良好的冷藏环境中存放。全国分仓体系为果蔬中转提供了最适合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根据不同产品需求,细分出不同温区。并且定期对工人进行培训,提高冷库工人对不同种类生鲜产品的管理能力。
针对商家的多渠道供应需求,设置了个性化增值服务,如为便利店、超市、外卖站点渠道供应小份量吸塑盒包装、贴条码标签以适应渠道门店的标签需求。
果蔬包装
欧洲食品保鲜包装种类繁多,科学合理。生鲜果蔬都会进行分级包装并且贴上标签
块茎类的、不宜压坏的,使用小网袋进行包装;对于易损产品,如瓜果和禽蛋使用专门的纸箱包装,纸箱的透气性良好
我们为生鲜运输包装设置了专业的包装实验室,在实验室中通过模拟各种温湿度环境和撞击环境,测试不同包装的保护能力并不断改良。
海南火龙果加工中心
我们在海南、广西、云南、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地,投资建设标准化加工厂,让非标农产品标准化,再向线上用户或线下批发市场销售产品
红提、水蜜桃包装方案(包装实验室提供)